——記仙桃市中星電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趙中友
“中星如旭日,沙原似彩云”是著名作家楚良回到故鄉沙湖原種場采風留下的溢美之詞,句中的“中星”,指的就是仙桃市中星電子材料有限公司。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這個成立之初僅30人規模的小作坊,如今產品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規模穩居國內同行業前三甲的高新技術企業。
十三載風雨兼程,十三載心系百姓,心懷國家,心向民族,他創辦了的國內最大鈦電子材料供應商,獲得多項國家級、省市級各類獎項。與其說中星成就了趙中友,還不如說趙中友成就了他的事業。如今的他,業已成為中國民族鈦產業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
一、睿智眼光,滾雪球式發展
回顧中星13年的發展之路,每一次的戰略決策總與“眼光”密不可分。
2000年,37歲的趙中友經過多方考察,選準了“市場前景好、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強”的二氧化鈦項目,并成立了仙桃市中星電子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之初,中星電子的固定資產僅100萬元。
2001年1月,中星自行研發的液相四氯化鈦水解法生產高純超細金紅石型電子級二氧化鈦技術通過湖北省石化廳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并獲得科技部中小企業科技型創新基金無償資助。同年3月,獲批成立“電子材料研究開發中心”,9月,中星的高純超細金紅石型電子級二氧化鈦電子信息材料列入“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
2003年升級為“國家級重點火炬項目”。
2004年以前,中星電子主要從事鈦產業相關材料的自主研發和小規模生產,在自給自足中尋找發展機遇。
2005年,中星做出了革命性的決定——轉型,從單一的鈦電子材料生產轉向多產業鏈的延伸。
趙中友認為:“這是支持民族品牌發展壯大的重要渠道。如果不能滿足那些下游廠家的生產需求,這些民族品牌極有可能萎縮甚至停產。”出于對市場的敏感,趙中友和他的決策層斷定鈦產業會在近幾年獲得飛速發展,并最終作出了上馬四氯化鈦生產線的決定。
三千噸,五千噸,三萬噸,十萬噸……抓住產業發展這一最大機遇,中星電子不斷擴規、裂變。
二、卓越管理,增強企業活力
“企業要想做大做強,沒有一個科學的管理是很難實現的”,這是趙中友在公司干部培訓會上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也正是這一點,中星把科學的管理和技術的創新相結合,創造性的救活了昔日30人的小作坊,使之一舉成為擁有500多名高素質現代化員工的高新產業。
現在的中星,有黨員42名,35歲以下員工占員工總數的73.3%,是一支充滿朝氣和活力的隊伍。公司成立了由黨支部書記為組長,工會主席,團支部書記為副組長,各部門主管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并制定出“四不放過”、“四鐵”紀律、“五化”、“八字”等強有力切實有效的管理措施。
完善規章制度。為了提高管理工作的標準化、規范化水平,公司建立健全了績效考核辦法、學習培訓制度、考勤制度等一系列對應的規章制度,使企業運轉有章可循、有據可依。用嚴明的制度規范、約束員工的一言一行。同時建立了相應的檢查督辦體系,實現部門主管親自抓,分管人員具體抓,專班人員抓落實的工作機制,保證了各項工作的順利落實。
三、致力環保,兼得綠水金山
走進中星沙原產業園,立刻被滿眼的綠意吸引——這哪是工廠,儼然一座小型花園,隨處可見綻放的美人蕉、翠綠的竹子、蔥郁的大樹。作為中國鈦電子行業的領頭羊,中星不僅獲得了豐厚的利潤,更是多年被評為“環境保護先進單位”和“安全生產紅旗單位”。
“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趙中友說,“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追求經濟效益是企業的天性,但是在追求經歷效益的同時,也不能忘記我們在環保方面的重大責任。”
在環保措施上,公司成立了專門的安環部,配置專職管理人員全天候的對各廠區進行環保安全巡查,發現隱患及時糾正,并定期邀請環保專家來公司授課,在廠區進行巡查,切實提高公司的環保水平,把一切環保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
為強化環保管理,公司加強了人力、資金、設施的投入,環保改造經費優先撥款。系列環保措施讓中星實現了多個創新。
四、回報桑梓,“小家”反哺“大家”
在趙中友眼中,中星之所以能在鈦電子產業曾經的“群雄割據”中闖出一番天地,離不開他和他的團隊一直以來不變的堅持,離不開公司始終不變的“樹雄心,做強民族鈦產業”的企業文化,也離不開省市領導的“全力支持中星電子做大做強”的優厚政策。
“中星風雨十二載,坎坷、波折、跋涉、抉擇,我們都挺過來了。”憶起當年往事,趙中友難掩激動,“前些年的金融危機,全國做鈦產品的企業從幾十家銳減至幾家,我們當時憋著一股勁——不能讓這個新興的民族產業挎掉,絕不放棄!正因這個當初有些“倔強”的選擇,成就了如今的鈦產業領跑企業,訂單紛至沓來,業務蒸蒸日上。
在湖北,趙中友和他的公司頗具影響力,不僅因為公司業務不斷,還因為他追求的社會價值觀 “員工一人上班全家小康”。為此,公司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提高員工福利待遇,鼓勵員工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增強競爭意識、不斷超越自己。公司人事經理介紹,從建廠之初干到現在的員工達60%。
不僅如此,他還積極聯系落實人才公寓,并利用企業自身修建職工公寓。
然而,中星在發展道路上始終沒有忘記這片腳下的土壤。一直以來,中星始終在把慈善事業當做企業發展的大事在抓。趙中友積極參與社會慈善活動,捐資150萬元建設完成中星文化廣場,出資70萬元邀請百姓觀看荊州花鼓戲。每年,中星都會拿出固定經費用于改善“民生”:修路、改水、供電、資助貧困生等社會公益事業。
“一個企業是一個‘小家’,國家和社會是一個‘大家’。只有一個個‘小家’穩定了,‘大家’才能和諧安定。我們要盡己之所能,讓‘小家’的日子越過越好,進而反哺‘大家’,這才是一個企業最基本的社會責任。”趙中友說。
談及中星的發展規劃,趙中友信心十足:積極打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鈦原料生產基地,全面實現我國電子信息基礎材料國產化目標,促進民族鈦產業的發展。